信徒看《罗刹海市》现象


一首“罗刹海市”歌曲激起千层浪,不仅在娱乐圈引发前所未有的海啸。短短几天,全球播放量过百亿,各界引发震荡,也引发信徒热议。

蒲松龄几十年科举不得志,年过七旬得“进士”学位,却一生功名无成。藉小说抒发胸臆,针砭颠倒黑白的现实。

刀郎借古讽今,一曲小调直刺人心,引发共鸣如海潮。

从几个方面可见“现象级”背后深层次原因。

娱乐圈喜欢围观名人,这是导火索。没有背景的“草根型”音乐人,一夜爆红,遭圈内打压十几年,这是燃爆的原因。作者是把个人遭遇结合传统文化故事,藉着草根翻身“一剑封喉”的“社会心理模式”写成歌曲,点燃娱乐圈。又因娱乐圈是社会的缩影,以至引发各界,甚至震荡海外,成为一个国际级现象。如歌词言曰“这是人类的根本问题”。

持续发酵至今,歌曲未遭官方封杀,也是奇特“现象”。有人说是传统文化的发扬,有人说是激浊扬清,有的则说是批判现实的清流。官媒顺“民意”推波助然,也是很罕见的一次。

这首歌的“剑锋”直指大众认为的某些具体人,“刀锋”却砍向现实社会。不仅指向国内,甚至海外人群上升到党派之争的映射。

这首歌产生巨大影响力,根源在于“草根逆袭”“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华山论剑”的文化心理。草根逆袭,是底层迈向高层;忍辱负重是为成就功名;卧薪尝胆是成功帝王霸业;华山论剑则是飘逸少年一剑登顶。聊斋故事,讲美少年到美丑颠倒的地方,遭遇悲催和无奈,历经患难和蹂躏,正迎合了高低贵贱等级不公的共情。如果刀郎没有逆袭成功,就不是现象。没有逆袭到如此地步,也不会成为现象级事件。逆袭的本质是什么?就个人而言还是功名,就社会而言,是希望人人有一个平等竞争功名的机会。美善与黑白的标准,在社会公平基础上。

一个人命运的根本机会是什么?是功名?是赚得全世界?不是。许多成功的人,逆袭的故事不是终结。当代各界成功人士很多,他们的烦恼却不亚于市井小民。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圣经说:人若赚得了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蒲松龄写小说,无非关乎功名,属于社会性思考。那时候不公,今天也如此,今后仍如此。理想只是一个梦境,是每个罪人不识真理时,向着海市蜃楼而去的心迹。

小说的结尾总结:“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将抱连城玉向何处哭也?呜呼!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

“发酵”常形容无法预测的动态。官媒和自媒、网粉,甚至海外媒体参与其中,各取所需,却始终不能心志明媚。黑白真辨,善恶真辨,仍是海市蜃楼一样虚幻。“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八字概括,刀郎也不在其外,支持和反对的人都不在其外,发酵到的各界各方都不在其外。糊涂信徒也不在其外。

这首歌曲的的“酵”不在刀郎的爱恨情仇,不在娱乐圈围观的好奇心。在于蒲松龄小说的中国文化特点。这才是引发海啸的根源。根源在于中国文化本身。

始皇帝讲武略,用法家之术。董仲舒发现了儒家思想是统治者明面上能包装邪恶塑造社会道德观的一种有效的统治“武器”,就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能拿上台面,却有力治民,就拾起“商君”之术。为官、经商之道“厚黑学”有效,就暗暗流传。三民主义局限在调动欲望却有所限制的思想领域时,肯定敌不过“可以合法杀戮有钱人,合法暴力夺取财富并且包装成具有超越人类局限”的理想观和道德观,最大限度激发人心中最贪欲最黑暗的地方。在新道德观的支撑中,人可以毫无羞耻地行恶,这个力量可谓十分“洪荒”。希特勒曾有过这样的成功,很多领袖亦如此。

蒲松龄的人生就是在这个环境下,刀郎也是,打压过刀郎的人也是,众人皆是。后来的中国文化,直到王阳明、曾国藩、胡适、鲁迅、柏杨、王朔、莫言的认识虽然都深刻,却无一人认识上突破了文化最黑暗之处的。刀郎的歌更只是一个“现象”而已。

在大西北蛰伏十数年,在“世情如鬼”的小说里寻找“封喉之剑”。不管如何有文化感,这个事件在中国文化里,也不过是“优伶”和“歌坊”的故事,也不过是世俗社会爱恨情仇和社会公平的一声呐喊。这样的吸引,对世界而言,是消费岁月和心情。对基督徒而言,要谨慎这种文化带来的对福音的冲击。福音的区别在于,对世人而言,福音是悔改赦罪的道。文化的东西越泛滥,对福音得人就越多拦阻。罪中之人,欢笑哀愁,都不是重要。他们的灵魂要面对将来的审判,这才是可怕的。

末世的危险不仅在于各样犯罪增多,也在于社会生活现象迷惑性更大。

任何现象的发生使人更远离福音时,都有敌基督的作为。

看天,气候变化;看地,灾难频发,民之生多艰。看社会,各样犯罪前所未有。看人心,绝望至极。基督徒看田地,思救恩,力传福音,是真正的道路和“理想”。爱在于此,哀恸在于此,弃绝世界也在此。

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多处必有饥荒、地震。这都是灾难(灾难:原文是生产之难)的起头。那时,人要把你们陷在患难里,也要杀害你们;你们又要为我的名被万民恨恶。那时,必有许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恶;且有好些假先知起来,迷惑多人。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马太福音 24:7-14 和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