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竭力满足福音的要求(长文)

福音的要求《创世纪》第一节就有了。“起初,神创造天地”。这话不是神对自己说,是启示给人。这就是福音的要求。福音的本质属性是神,称为“福音”,是要启示给人来信。对神而言是祂自己,对罪人而言是要信福音。使人信福音,恢复起初神创造的荣耀,救赎是根本。传福音是神救赎计划给教会的使命,是教会满足福音要求的最中心的事工。

全本《圣经》体现了这个要求。研读原文,研究科学与神造物的关联,综合解读经文,目的都是围绕使人信福音并见证福音。教会建造和个人生命长进,都是围绕福音见证得力以致神的名得荣这个目的。这是福音的要求。

神的信息,藉着圣灵作为,冲击罪人,具有颠覆性。拒绝?疑惑?接受?是对福音要求的实际反应。一位怎样的神?神与我何干?真神还是假神?神如何创造天地?如何救赎?罪性思维的局限性,阻碍世人进入对神创造和救赎的认信。人的头脑里从未有过《圣经》话语,这些话语与里面反《圣经》的传统思维就形成冲突。本质体现在罪中受魔鬼迷惑的旧人与福音的较量。第一次读《圣经》,这句经文扑面而来时,感觉神秘而令人不解。头脑里出现许多疑问,心灵却被一股莫名的力量吸引。

除了《圣经》的传播,福音也伴随着解读经文的书籍和册子、单张、电影、音乐、绘画、建筑、各样物件,包括互联网以及传讲和生命见证,有意无意中在世间传递给更多人。福音进入心灵,历程充满了以往的知识经验与《圣经》话语之间的较量和纷争。有了渴慕和寻求的心,《圣经》生命之道就在这个较量中显出得胜。得胜的结果是信福音得救。得胜在于神,是福音的大能使人得救。

救赎的要求,使教会以传扬福音为使命。让更多人归信耶稣基督。传扬有很多方式,祷告本身带着福音性,读经和聚会以及个人生活见证,都具有福音性,是与神生命联合的必然反应,也是对福音要求的顺从。解读经文的讲论和著作除了给信的人帮助,也为使人信福音。神的《圣经》赐给人,目的是给更多人得着。《圣经》书籍的发行成为传福音的主要方式,按着正义解读的书籍和见证资料也是传福音的重要帮助。

传教士翻译和合本《圣经》,对福音的传播,历史意义重大。将版权免费给中国政府,这在传福音上显出的代价,只看看这个版本给政府带来多少利润就可见一斑了。这个版本免费赠送给中国,过亿册销量就是广传的代价。中国教会这些年来,传福音送《圣经》给十几亿人,代价远远不够。

开放初期,海外教会海量印刷《圣经》和各种属灵资料免费赠送国内,直到今日没有断绝。中国教会兴起后,这样的赠送也逐渐增多。宣教过程中费财费力,跨地区、跨文化宣教带去的资料使更多人得着福音。相对于中国人口爆炸式增长,这个工作因为各种因素干扰,也因为教会着力不够,很多人未能接触福音。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得了两本《圣经》和一本见证书籍开始。八五年从教堂门口经过,一位扫地的老人对我说“信耶稣好,中国有四百万人信”。更早是初中读了一本外国小说,故事里有祷告情节,至今记忆犹新。几年前一位教会弟兄作见证,他八十年代末出生湖南,直到上大学才第一次听说耶稣。他一听到耶稣的福音就信了,但之前从未听人说过耶稣。十年来传福音,他几乎火热不息。

解经的目的是恩膏中领受纯正话语并传递给人去听信和遵行。解经针对两类群体,一是信的人。使他们对真道多认识,这包括对解经者自己。二是不信的人。通过正义的宣讲让他们更快更多明白真理以致得救。

教义的总结极为重要。教义的真理性在神,教义的著作则需要不断归正。教义与著作之间的区别在于,教义体现神话语的完全性,教义著作在总结教义时却存在不可与《圣经》相提并论的缺欠。比如,五个“惟独”是教义,但不代表论述五个惟独的著作毫无缺欠。如果毫无缺欠就与《圣经》相等,但事实却不可能达到《圣经》的完全。因为,教义从神来,著作是人领受神的发表,与被确认的神话语—《圣经》,不能同日而语。教义总结的目的仍是面向两类人群,一类是信的,一类是不信的。对不信的传讲教义的目的也是为了让他们听信福音。

“护教”,顾名思义是对教义的护卫。起因是针对歪曲教义而来。目的是让纯正真道不被传偏。护教主要针对教内,但对于帮助传福音也不可少。因为认识偏离,就必传错误的福音,于救赎灵魂就毫无益处。

神赐下《圣经》的目的是为救赎罪人。赠送《圣经》读本和属灵资料以及传讲,除了对信的人牧养,也必然面向未信之人而竭力传。

一、传福音的责任与恩赐不能混淆

传福音的责任和传福音的恩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责任是每个信的人都当承担的,恩赐则是传福音时神作为的果效。

《以弗所书》“他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4:11-12 和合本)。这段经文中提到的“传福音”是指恩赐,不是谈教会传福音整体使命。五个职分体现五种功用和恩赐。一个很普遍的错误认识就是把这里说的传福音恩赐与主交托教会传福音责任混为一谈了。有人说“我们教会没有传福音恩赐,只有祷告的恩赐”,因此就不传福音。有人说“我没有传福音的恩赐,我是教导恩赐”就因此不传福音…..等等。这些说法在教内产生的影响,使传福音冷淡成为理所当然。这个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会因为传福音不能兴起,逐渐走向真理荒凉。

这段经文谈职分和恩赐的功用,不能理性划分开来。如果把五种职分用理性划分开来,就如他们说的,我没有传福音恩赐,所以可以不承受这个责任,我去教导人就好了。这是把恩赐与责任混淆了。世人做工是这样划分,在基督里做工就不是这样。保罗在哥林多前书讲到“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这是讲责任。“我说的话,讲的道……乃是用圣灵和大能的明证”是讲传福音的恩赐。恩赐的显明在于神,责任却是交托全教会,人人都当为福音去火热传扬。

耶稣要门徒往普天下去传福音,这是对教会整体的使命交托。无论有哪方面恩赐,传福音却是教会每个信徒理所当然的责任。

二、教义、宗派与福音的要求

历史中被神重用的器皿,主要特点是教义上的“贡献”和见证。

教义总结的恩赐和护教的恩赐不是人人都有。神兴起写著作的人总结教义、解经,也兴起信心坚固的人护教,历世历代都有。他们的工作本是出于神,也是神赐给教会的恩。著作发出的亮光,源头在圣经。就不能高举人过于神所要求的弟兄关系,也不能以点代全混乱圣经真理的整全性和神在教会作为的次序性。这些工作的本质都是为了满足福音的要求,也都在福音的传扬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这些工作不是让教会停留于只学习这些而不传福音,乃是为了通过学习更加火热传福音。如果机械的看待这些学习,就变成了字据大于精义的整体倾向,就容易陷入宗教化的光景。

追求教义学习若是在真道里,也必然兴起传福音。教会失去传福音的负担和火热,热心教义追求,却传福音冷淡,是极偏颇的。不仅会走向教条化,也会偏离真道或者走向宗派的歧途。宗教化的特点是失去爱心的守律法。教会没有传福音的负担和火热,去热心追求知识,宗派特点就显出。福音使命感强烈,学习圣经和教义就能更多经历真理,生命中得益处也多。福音负担整体强烈,护教才会得力,才体现对救恩追求的诚实和活泼。教会在福音上的异象和负担,与教会整体对救恩的信心相关。失去传福音异象,热心“护教”,也容易制造纷争。带来纷争的原因是失去爱心,没有同心传福音。许多属灵伟人成为许多宗派纷争的中心,不都是他们本人带来的纷争,更多是失去福音异象后,肉体运动所致。宋尚节一生致力于火热传福音,就少有带来宗派纷争。今天教内充满宗派之争,根本原因是失去了福音异象和传福音整体的同心。没有爱心就不会火热传福音,也显出信心软弱。教会要正确对待教义学习和护教,就必须在异象中领受福音使命,才不会发生大的偏离。

宗教化的另一个特点,是把建造牧养与传福音理性划分成为两件事情。这是教会治理上失去以圣灵为绝对主权、以福音为焦点而受辩证法思维影响的结果。

圣灵的工作与人的理性无关,理性的正确认识是圣灵恩膏的果子。悟性是圣灵对人工作的实际,不靠理性来成全。因为,字据是叫人死,精义使人活。神赐悟性,人才能明白属灵的事情。辩证法思维进入教会,是把理性放在其上,代替圣灵工作的主权,把理性参杂在圣灵工作中的一种思维方式。辩证法思维看待教会,就会降低圣灵绝对主权地位,把福音异象用理性思维来判断,划分传福音与建造牧养的关系,得出辩证思维的总结。很多工人在这个问题显出辩证思维的习惯,不知不觉带有辩证法思维的观念。用理性高于圣灵作为的方式来对待传福音在教会侍奉的实际。结果是理性化分造成传福音事工与整体建造的关系上,教会普遍淡化了使命感。教会本当以传福音为事工焦点,却变成了用理性平衡的观念来看待传福音与建造的关系。这个观念造成的后果是,工人完全放弃传福音当有的态度和负担。专门从事教导工作或别的工作时,灵性显出没有福音异象的缺欠,无形传染给教会大众,却不被在意。会众因为这样的影响,在传福音上冷淡却没有真实的亏欠感,也理所当然地把不传福音的灵修生活看成一种生命成长和建造的正常情况。他们不觉得传福音火热与生命成长有必然的关系,也不觉得建造中一定要火热传福音才行。久而久之,导致很多工人和信徒在传福音上毫无负担和火热却心安理得。当教会传福音普遍懒惰时,会逐渐爱心缺失,偏离真道。圣灵在教会的绝对权柄,是教会必须绝对顺服祂带领,而不是把理性放在圣灵治理的过程中产生阻碍。人只能顺服而作,在传福音全体同心没有分别,恩赐配搭也是在齐心努力中尽功用。传福音同心不懈怠,火热传福音中践行神话语和不断学习经历真理。如果用辩证法理性思维预先划分而治理教会,没有在传福音上兴起。学习教义越用力,骄傲就越大,宗教化特点就越明显。对传福音不重视,爱心冷淡,真理就荒凉。传福音是教会根本的使命,是任何时候不能轻慢的行道和见证,也是事工的焦点。这个焦点体现在教会,是以人人以传福音为责任。逐渐顺服圣经全面教导,显出教会建造的美好。

缺少福音的异象和火热,对待教义和护教也会出现偏离,落入理性陷阱,形成宗教化倾向,很容易走向宗派。宗派就必然高举人,显扬人的势力。魔鬼借着辩证法思维进入教会加固理性城堡,掏空福音火热,使教会逐渐有名无实。这些错误往往不是教义总结者和护教者所致,乃是教会在传福音上失去异象和火热时必然发生的。

道成肉身的基督不仅教导,也行神迹,更是向不信的人传福音殷勤。直至被罪人钉死在十字架。效法主,也要火热传福音见证主。遵守主的命令不单是生活中活出,火热传福音也是行道和遵守主命令的必然。基督道成为肉身,始终传福音不止息,也将使命托付给门徒。使徒们恩赐显然,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为福音火热不息直至殉道。给个人的示范是为主而活,给教会的示范是同心合意,兴旺福音。不是一个阶段,乃是直到主来。不是几个人火热,乃是全体为福音齐心努力。

三、教会的重大缺失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人口增长从九亿到十四亿。虽一时复兴 ,但不得救的人数却增加了几个亿。这个数据摆在中国教会面前就显出传福音的缺欠。很多教会起初火热,发展起来后,传福音普遍退后直至冷淡。传福音冷淡,信心显出软弱。环境面前失去坚固,显出教会的荒凉和慌乱。不传福音的祸就来了。

福音异象的缺失,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偏离真道的极端和异端,使大部分教会受到影响。灵恩运动、社会福音、恩典福音等异端对中国大部分城市和农村教会产生了广泛影响,使很多教会走向极端甚至异端化。面对新条例,许多教会失去了“教会原则”,成为世界的“掳物”。不在福音上专心,建立人的联合而偏向世俗政治。二是宗教化倾向严重和宗派林立。传福音失去火热,导致大部分教会真理荒凉,信徒传福音上习惯性懒惰。

这些问题的根源仍是信心缺失,看不见福音大能的实际,对救恩的能力缺少生命的丰富经历和认识。

四、错误观念导致的后果

一位知名的传道人在几千人的工人聚会上说“真正的大使命不是传福音,是门训”。这个观点的主要论据是出于他个人牧会的经历。他说曾经传福音建立很多聚会,后来发现真理教导没有跟上来,导致很多问题。这些经历使他得出的结论是不把传福音作为“大使命”而是以“门训”代替大使命。另一位很著名的传道人,在一个工人大会,上午分享传福音的见证,下午分享教会建造的信息。上午结束时却特别强调他年轻时传福音火热,现在主要从事解经和生命信息传递。两件事情本来无可厚非,都是好事。但他特别强调下午的信息比上午重要得多,强调时的口吻是极其突出他的重点在下午。从言谈中能看出,他们两位传道人过去都曾火热传福音,现在传福音基本不再火热。这个变化的原因是他们发现教导没有跟上来。教导没有跟上来,也导致他们注重教导时传福音就不火热了。大部分工人起初传福音火热,福音稍有复兴后,发现教导真理上不够,他们就把重点转向教内建造和牧养。

教会建立初期,通常传福音都比较火热。那时候都期望形成一个相对满意的规模,就同心领人来聚会,显出对传福音的整体火热。一但达到心理上满足的基本规模时,各样分工导致传福音不再像起初那样整体同心、火热。很多教会都是在建立两三年之内就出现瓶颈。传福音还不错,教导却跟不上来,觉得跟不上来的原因是真理规模的领受和生命长进都不够。这时候并不是持守扩大传福音,而是强调教导时淡化传福音的局面。传福音的心一但退后,爱心渐渐冷淡,瓶颈就难以突破。人的办法多了,规模有时会增加,但爱心冷淡下去,真理兴起就很难了。

“门训大使命”虽然也包括教导传福音。但对待传福音的态度却发生变化。传福音是首先对不信的人传讲。“使万民做门徒”是传福音的方向,“门训”的主要方向是对信的人真理教导和栽培,淡化走出去传福音的要求。改变传福音的整体方向和强烈责任感,淡化人人传福音的使命感去“门训”,并把“门训”作为大使命,表面看起来也包括了传福音,实际却淡化了传福音的全体同心竭力的要求。耶稣说的使万民做主门徒,凡主吩咐的都教训他们遵守。这段经文表达,首先是整体“要去”,去传福音给万民,同时也教导那些信而得救做门徒的人全备真理。“要去”是前提,后面的要求是在前面的前提下继续开展的。加强后面不是要与前面分割,更不是退后去教导。这段经文的全面性体体现,在传福音上不是只要求火热一阵子,或者一部分人不传福音去教导。而是要求教会整体立在世界,在异象中要始终持守“使万民做门徒”的传福音。耶路撒冷教会起初传福音火热,后面因为犹太教的影响。传福音同心局面遭遇破坏,神兴起环境使门徒四散把福音继续传开。安提阿教会门徒坚持同心传福音,不仅建立教会,神也差遣使徒走出去宣教并建立教会。腓立比教会“从头一天直到如今”是同心合意兴旺福音。使徒也叮嘱他们继续站稳,齐心努力为福音。这些教会美好的见证不是体现在一时传福音火热中生命成长,而是在同心持守传福音兴旺时生命健康成长而蒙神喜悦。

启示录谈到七个教会,其中以弗所教会失去了起初的爱心。怎样失去的呢?前面书信里看见教会复兴时有什么?除了救恩根基立起来,传福音兴旺是一个不能少的特点。主说他们失去起初的爱心,并不是指他们做工没有殷勤,也不是指他们不分辩异端。主说“我知道你的行为、劳碌、忍耐,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恶人。你也曾试验那自称为使徒却不是使徒的,看出他们是假的来。你也能忍耐,曾为我的名劳苦,并不乏倦(启示录 2:2-3 和合本)”。教会失去爱心往往是从传福音冷淡开始。曾听到很多信徒说“当初传福音火热,爱心也多些,现在不传福音,爱心也冷下去了”。很多工人也曾说“教会起初同心传福音,爱心也大,现在传福音冷淡,爱心也少了”。

前面说的工人大会上两位传道人的光景也是这样。起初传福音自己火热,也带动教会火热。后来注重教导时却传福音不再火热,这正是理性化分传福音与建造的关系了。传道人是被人效法的。工人注重教导时,传福音不积极,信徒自然也效法。多年前曾被邀请去某地激励传福音。两天的交通使很多信徒在传福音上受激励。回家后不久,接到那边负责安排传福音事工的一位同工的电话。他希望我能给教会长老打电话,恳请他参加几次他们那里正在安排的传福音事工。我问他为何要我打电话,他说我去打电话分量会重一些。他认为长老带头几次,会让大众更加重视。我问为何要以我去打电话这样的方式来催促长老。他说长老人非常好,也非常殷勤。他的主要工作是家庭探访,没有想出去传的想法。所以希望我给他打个电话。我祷告之后没有打电话的感动,后来他们传福音的团体激励也慢慢冷下去了。这间教会规模本来不小,各种事务必定不少。工人走出去传福音负担不大,教会传福音兴起就难。这种现象不只是规模大的教会如此,大部分教会基本上都是工人偏向于内部治理而极少有激励传福音持续火热的。信徒受影响,教会整体传福音持守的就很少了。工人为何看不到自己不传福音带来的影响呢?根本原因是爱主的心不够,对救恩和福音要求看见不够。同时,也因失去了异象,受了辩证法影响而把传福音与教导和治理用理性分割了。这个错误的认识观带来服事上传福音冷淡,久而久之就觉得理所当然了。教会整体传福音冷淡,产生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北京的一位传道人自己见证说,起初带着人去街上传福音,很少有人接受福音。后来发现自己的恩赐不在传福音,就逐渐在教导上下力。这位传道人是基本不出去传福音,精力基本用在内部栽培和管理上。教会很多年下来,传福音很冷淡,宗教化倾向也很明显。

传福音看不见果效,成为不积极传福音的一个非常普遍的原因。很多地区的工人在交通中,都流露出教会因为传福音看不到果效就不再积极传的想法。看不见果效就对传福音不重视,工人有这样的观念,必然给本来不愿意付代价的信徒一个“合理”的理由。很多教会希望代之以生活见证的强调,来弥补传福音整体冷淡造成教会整体退后的缺欠。就把精力集中在对个人行为的改变上,通过聚会次数的增加、祷告读经的强调、讲台解经讲道的增加、团契活动的加强及各样的栽培,开展对信徒的真理造就和生命提升。传福音上也不是完全不要求,却主要只是要求在世人面前有好的行为,向亲人朋友和身边的人传福音。对居住的城市、乡村,向陌生人广传福音这个责任,则因为这样做的代价太大、未知性太强,又不能立竿见影扩增人数等认识的影响,除了婚丧嫁娶的一些特殊场合开展福音事工,对本地人人坚持传福音就不再重视和强调。这样就显出教会整体在传福音上的极大缺欠。失去整体传福音的责任感,建造就显出缺少爱心和宗教化。没有传福音激励的建造,无论怎样努力,结果不是僵化就是偏离。纷争、犯罪加增时,教会治理就显得十分无力。

为亲人和朋友得救付出代价是应当的,向陌生人传福音更是不能少。城镇化的变化,人口集中居住地的规模和数量增加,给教会传福音带来挑战。每一间教会是否在异象中看见所在地人口数量的福音要求?是否清楚神设立每个教会在那里,教会对那地的灵魂是有传讲责任?是否有强烈的责任把福音传给那里的人听见?如果这地几万人,就要努力让几万人听见福音。如果是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人口,就要努力让他们听见福音。教会没有这样的看见和负担,就不可能在传福音上全体兴起,也不可能讨主喜悦。

福音的果效不在人,在于神的主权。在福音上与神同工,人的责任是祷告、见证和传扬。祷告了,就要去传,有好的见证,也要继续传。传福音是个人生命成长的要素,也是个人属灵生活的必须。教会整体在传福音上同心,既是教会的特点,也是责任。人听见福音,何时能信,时候在于神。如果注重结果,传福音就很难坚持不懈。传福音的根本动力是基督的爱,不是传福音看见果效就积极,看不见果效就不想传了。看见果效要感恩,看不见果效,能为主去传,也同样感恩。

这事以后,主又设立七十个人,差遣他们两个两个地在他前面,往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就对他们说:“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你们去吧!我差你们出去,如同羊羔进入狼群。(路加福音 10:1-3 和合本) 那七十个人欢欢喜喜地回来,说:“主啊!因你的名,就是鬼也服了我们。”耶稣对他们说:“我曾看见撒但从天上坠落,像闪电一样。我已经给你们权柄可以践踏蛇和蝎子,又胜过仇敌一切的能力,断没有什么能害你们。然而,不要因鬼服了你们就欢喜,要因你们的名记录在天上欢喜。”(路加福音 10:17-20 和合本)

门徒欢喜的原因是“因你的名,鬼也服了我们”。这是看到果效的反应。耶稣却说“不要因鬼服了你们就欢喜,要因你们的名记录在天上欢喜”。这是告诫他们,不要因个人经历了能力而欢喜,要因救恩而欢喜。因为,鬼服了他们不是他们有什么力量。前一节经文耶稣说“我已经给了你们权柄可以……”,后面才说“要因你们的名被记录在天上欢喜”。耶稣的话也是提醒传福音的人不要把欢喜建立在传福音的能力和果子上,这些乃是主成就的工。应当被基督救恩的爱激励去传福音,这才是神喜悦的态度。当教会把传福音的积极态度建立在果效好坏上时,看不见果效就会冷淡,看见果效也必会骄傲。很多教会建立之初,工人谦卑传福音和治理教会。一但规模起来了,因为起初的动机参杂了看果效。一但有了果效,就会骄傲,也会把眼界放在追求更大果效上。若是果效不明显,就会失去耐心,也会轻看这样传福音。看不到果效而冷淡,是教会传福音冷淡的一个很普遍的原因。传福音上冷淡了,人的肉体增加,骄傲就无形加重。在不传福音的环境下,受人尊重的要求会成为治理上的一个追求。大家都冷淡,没有权威感就觉得很难管理。这种肉体感觉也带来更多矛盾交织下的服事。爱心冷淡,纷争四起。不传福音,十字架的功课就少,肉体出来就多。走出去传福音面临的羞辱和打击,与教内追求受人尊重,反差极大。不传福音,教会变的知识多生命小,道理多信心差。辩证法和各种错误观念就趁虚而入,大家都不在乎要不要火热传福音,不传福音就变成无关紧要的共识了。即便个别人传福音火热,大家也都是表面喝彩,心里不适。甚至有些宗教感很强的教会,若有火热传福音的人,成为众矢之的。因为,不想着法子贬低,就显出大众都不好。这种风气占上风,教会就荒凉。很多工人,因为常年养成了坐堂习惯,去街头向陌生人传福音时就显得十分呆滞和木纳。他们看见了教会的问题,愿意放下身段与传福音的人同行,就逐渐恢复了起初的火热,就显出传福音的力量。一些宗派化很严重的地区,对发发单张或一些他们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就不如做一些更加有效果的工作好。

不看果效传福音的坚持,我常常用“小事忠心”和“寡妇两个小钱”做比喻。传福音什么是真正的信心呢?不单是传的过程中显出恩赐,如保罗经历而言“圣灵和大能的明证”。在看不见果效的情况下,仍存着忠心坚持不懈,也如保罗在亚细亚传福音没有果效时(指去欧洲前的两站)仍然坚持的忠心。直至主在异象中藉着马其顿的呼声带领去欧洲。保罗传福音火热不息,是被基督的爱激励,我们也当是这样。教会整体持守和激励人人传福音。恩赐不同,却人人为此做一点,且坚持不懈。这个起点要求,是照顾到每一个有恩赐或恩赐不多的人都能做的要求而要求的。无论恩赐如何,都能发单张或者传讲最基本的救恩信息。一是打破“装备好了再出去传”的错误观念;二是体谅恩赐、生命不同的信徒;三是把个人积极传福音作为生命成长的必须要求来激励众人;四是照着主命令使教会在传福音上整体减少亏欠;五是强调愿做的心最要紧。六是引导大家相信,人人这样做会给教会带来复兴;七是使教会根基更加稳固,防止宗教化倾向,带进顺服生命,经历真理更多,也必然为主见证美好。

把激励人人传福音作为教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始终坚持不懈。带来的光照和生命成长,对教会建造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要求。当教会显出传福音整体持守上有信心和力量。神迹奇事也会伴随,恩赐也会显多,见证力也会更大。担子却越来越轻省。

五、更多看见福音的要求

耶路撒冷教会同心传福音起头,复兴时一次得救就有三千、五千人。从彼得传福音给哥尼流一家时,显出教会传福音受律法主义的影响。使徒回到耶路撒冷被犹太奉割礼的门徒质问时,显出律法主义对福音的拦阻。“使徒和在犹太的众弟兄听说外邦人也领受了神的道。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礼的门徒和他争辩说:‘你进入未受割礼之人的家和他们一同吃饭了。’”(使徒行传 11:1-3 和合本)。虽然彼得向他们见证后,他们态度有所转变,但这个“酵”始终在那里,最终带来耶路撒冷教会的荒凉。这个荒凉体现在保罗在那里被抓前后,教会显出十分可怜的光景。律法主义的“酵”也对着保罗,以致我们看见,保罗被抓以后,教会毫无作为。主只在异象中对保罗说话。他们当初对彼得传福音给外邦人的这个最基本的道理不明白,到保罗被捕时,这个“酵”产生的影响已经使教会光景更不好。耶路撒冷教会失去同心传福音的局面,就逐渐失去起初的兴旺,也逐渐走向荒凉。

六、教会对待传福音的态度

《圣经》教导工作上,通常很多付出和努力,也能在圣经知识上给予信徒重要帮助。但在传福音上能使众人同心却不容易。传福音持守人人同心,就更难了。许多教会为何教导圣经知识做得不错,却在传福音上很难做到全体同心努力并持守下去呢?关键是在教会传福音与教会整体关系上缺少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前面谈到的很多问题,主要都源自这些错误。

激励人人传福音,从一开始起,是把这个事工放在治理教会的角度来推动。前面说的那些认识上的误区在这个过程中必然逐步解决。但如何真正激发每个人去做,就需要照顾到不同人群的实际光景。十几年前神给我是“没有重担”“轻省”“人人可为”“能持守中长进”“意义重大”这样的感动和看见。寻求神多年,盼望全体传福音兴起。神给的办法却是最简单的。感动来的就不是字据,是强烈的负担交托。这个感动出来后,甚至里面火热到没有拦阻。直到十几年后依然未改变。这是起初激励传福音的“原点”。合乎主说的“担子轻省”“相信福音的能力”“不靠人”“必然带领教会走出瓶颈”“必然在争战中得力”“必然使教会走向复兴”“必然在根基上更加稳固”“必然经历更丰富的真理”的道路。那时候起,治理上牢牢抓住这个点,教会见证上也逐渐美好。

“人人可为”要有持续性。不能持续,就不能就不能带进真理的复兴。没有合宜的切入点,整体激发就不可能。整体激发就需要人人可为。面对各种不传福音的理由,不能有合乎圣经的解释,整体推动的工作随时会被腰斩。“恩赐不够”“圣经不熟”“生命幼小”“不知如何开口”“只要注重生命”“工作很忙”“怕羞”等等,这些说法针对“人人可为”,就必须在真理上归正他们的认识。归正认识,才能消除整体兴起的拦阻。

2010年7月12日,找来二十四位肢体,包括全部同工和平时传福音比其他人积极的。要求每个片区,一周向5-20位陌生人传讲福音的基本内容。最基本要求是传讲“耶稣基督为罪人钉十字架,死后埋葬,第三天从死里复活。信耶稣,罪得赦免,灵魂得救有永生”。无论讲多少,这句必须传讲。不要求带多少人来聚会,只要求去传。二四十位肢体没有任何反驳意见,只是很多人不解这样做有什么更大意义。但不到一个月,每周传讲数,各片加起来过千。不久过万,最高峰时期一周传讲四万人听见福音信息。那时候没有统计发出的单张,只统计“口对口”传讲的数字。一年多时间,教会整体逐渐走上了人人传福音的道路。每天大几十人持续街头传讲。随着教会人数增长,传讲数至今过千万。发单张数更多。

整体行动了,单一传讲方式就不满足。小喇叭、举牌、画布展、音乐布道等等各种方式自然延伸。有恩赐的尽量发挥,恩赐不大的也能竭力口传福音中心内容和发单张。最高峰时,一个月发出十万份单张,带领陌生人祷告,最高峰一周七百人愿意跟着祷告。聚会点逐渐遍布城区,教会形成整体传福音人人为之的局面。兴起的关键点,是人人不看效果,却相信做工不徒然,必被主记念。不看效果,只管传,有了这个认识,一切信的人都可以作为,甚至刚进入聚会的慕道友,很多也从一开始养成传福音的认识和习惯。

就个体而言,传福音很多种方式。就教会而论,激励人人传,单凭口号的要求也不行。采取人人可为的最简单的方式,竭力推动。同工以身作则,放下面子只管传。有恩赐和没有恩赐的都可以走出去传福音。这对教会整体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情。治理角度这样激励,既不给信徒难担的担子,又不给魔鬼控告的机会。得心应手,担子轻省,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建立传福音的国度胸怀。因为这样传,不是为一间教会增长,乃是为一地灵魂得救。很多这样听见福音的人群去了别的教会,但神赐给这样传福音的教会的恩典,实在数算不尽。给教会带来的复兴也必然的。激活了每个个体为福音坚持做,对教会整体生命成长和根基加固,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作用。

如果教会看不见这样传的属灵意义和长远果效,只是鼠目寸光看眼前的效果,这个工作就不能坚持。大部分传福音一时兴起后来冷淡的教会,正是因为看不到这样整体用很简单的要求推动和持守的意义,就不能坚持到底。教会没有传福音的火,必然轻看福音的能力,骄傲也会更大。

七、教会坚持人人传福音,带进真实的十字架道路

教会迈出整体传福音第一步时,激烈的争战就会伴随。2010年开始推动整体传福音事工,争战立刻就来。个人面临家庭的激烈纷争,教会也面临认识上的分歧和逼迫环境。

个人属灵生活多出一项坚持室外传,看似简单,却给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偶尔一次不会影响,每周几次或者天天外出,家庭生活逐渐发生矛盾。每一个坚持传的信徒,几乎没有不影响家人生活习惯的。照顾家庭,上班,陪家人休闲娱乐,朋友来往,个人灵修,聚会等。以往的生活安排因为多了传福音,必然发生重大调整。个人也会增加劳苦。十几年下来,教会传福音坚持的肢体,除了照顾家人、上班,几乎都不再有看电影、电视、上网闲逛、逛街、旅游休闲的习惯。看上去就是一架机器在那里不停运转。读经、祷告、聚会、传福音、团契活动,吃饭、上班、睡觉。基本就是全部生活。每天传福音,看似发发单张或其他方式的工作,却需要一部十字架的长篇功课来配合。没有奉献的真心,没有人能坚持常年不间断这样传。有了奉献的心志,神的恩典也伴随着有这样心志的人,使人在传福音的火热中长进。

传福音给陌生人,他们的不同反应,也有管理人员的干扰和审问。如果存留面子、自尊,就很难持续面对。传福音不仅被人轻蔑,也常常挨骂、被呵斥。大部分肢体都被带进去审问警告过,个别肢体这么多年几十次被带进去做笔录处罚。经常面对这些环境,传福音的人也逐渐信心坚固。

教会人人传福音面临的争战,除了教内的干扰,社会逼迫会逐渐加大。激励全体传福音一开始,逼迫就来。头三年逐渐被重点打击。几次冲击聚会,直至勒令房东强行退租聚会场所。因为负担来自神,神在这些争战中,因为教会传福音不退后,就不断地预备给教会得胜的经历。聚会也不断增加、扩大,经历的神迹奇事也多。不看果效坚持传福音,只传悔改赦罪的道,专心仰望基督,藉着传福音带来的真理力量也使教会走向宽阔。越是不看果效专心传,越是要有对纯正救恩福音认识的加强,越不能滑向灵恩运动、社会福音、恩典福音的偏离,也不被宗教化倾向束缚。这样坚持,真理辨明也多,争战中信心也逐渐增大。

这样传福音,对团契生活也带来更多美好操练。人数增加,对小组扩增和真理教导都提出更多的要求。传福音的群体中一批肢体就在这样的成长中逐渐参与小组和教会其他服侍。成长起来的工人除了真理和生命的要求,坚持传福音就成为教会全部工人的一个共同特点。教会建造也因为传福音同心,趋向于更稳固。

新条例、瘟疫封锁、各种不断加重的环境和困难面前,教会传福音的心志毫不动摇时,一切打击都变成为教会长进、成熟的恩典。

没有根基的稳固,没有教会次序的稳妥,没有对真理的经历,没有坚固的信心,人人持续传福音的局面就不能长期坚持。专心仰望主,人人传福音坚持不懈的局面才能持守到底。小事忠心也体现在人人为福音坚持做。全体同心持守了,主的恩典在教会也显多。

在福音上全体同心作为,是一条复兴的道路,也是十字架的道路。为极小的传福音方式愿意付出极大的代价,主必然喜悦。

安提阿教会兴起时与耶路撒冷教会律法主义滋生后有一个很重要区别。“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难四散的门徒直走到腓尼基和塞浦路斯,并安提阿;他们不向别人讲道,只向犹太人讲。但内中有塞浦路斯和古利奈人,他们到了安提阿也向希腊人传讲主耶稣。主与他们同在,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使徒行传 11:19-21 和合本)

耶路撒冷教会的退后,根本原因就是律法主义对传福音局面的破坏,具体体现就是一部分人仍在律法下不向外邦人传福音。今天看来从,传福音似乎没有这个问题。其实不然。安提阿教会的起头,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针对耶路撒冷教会的。也体现福音本来的要求。塞浦路斯和古利奈人这个群体,不仅向犹太人传,也向希腊人传。犹太门徒不传犹太人以外的人,他们却打破律法主义的捆锁。耶路撒冷教会已经受律法主义辖制,他们回归福音的要求。安提阿教会的兴起和后来持续兴旺,跟这点有很重要的关系。

《使徒行传》一章八节的命令没有继续履行,八章一节的后果就来。安提阿教会的更新,起始于传福音的态度。耶路撒冷教会不做的事情,他们去做了,就是传福音给外邦人。传福音的界限问题,犹太门徒划分外邦界限,他们打破这个界限,这是安提阿教会起初复兴的极为重要的原因。

安提阿教会始终是个典范,也体现在兴起以后,杜绝了耶路撒冷教会复兴后的错误。复兴以后的安提阿教会,他们持守传福音,体现在对保罗的宣教事工的差遣和支持上。保罗的事工始终与安提阿教会密切关联。显明了安提阿教会传福音始终坚持的特点。

安提阿教会杜绝律法主义,对希腊人传福音,看似很浅显的道理,今天的教会却在犯同样的错误。几年前韩国机构统计过中国教会人数增长的比例,传福音的增加数大约百分之七十来自亲人和熟人。他们认为传福音的重点应该在亲人和熟人。我却得出相反结论。重视对亲人和熟人传福音是应该的,但这个比例光照出教会向陌生人传福音的极大亏欠。这个比例的结果不是让这个错误继续存在,而是悔改中重视向陌生人传福音。犹太门徒的错误就在于只看重向肉体血缘关系的人传福音,他们误以为神的应许只给犹太人不给外邦人,所以拦阻福音向没有血缘关系的外邦人拓展。律法主义只是错误的表面,根源在于对福音的要求不明白。今日教会对亲人传福音较普遍,对不信的“外邦人”传福音冷淡,依然是对福音的要求不明白。离自己近的人就传福音,这样也方便。走出去对不信的人传福音,结果无法预料,代价付出不一定有收获。有人认为这是做,吃力不讨好,费财费力看不到效果。所以教会普遍不重视走出去传福音。神愿万人得救,狭隘的律法主义对待福音的态度,并不是福音的要求。传福音是照着神的界限,不可以人意划分。

腓立比教会传福音始终同心,教会在整体传福音兴旺的局面下,各样的侍奉逐渐得力,成为典范的教会。持续保持同心合意兴旺福音的局面,是最明显的特点。

《启示录》七个教会,前面谈到以弗所教会失去起初的爱心,必然显出传福音上的退后。传福音退后,根源在信心,表现的特点是没有爱心,虽然劳苦,主却责备。爱心失落的一个重要反应,就是教会传福音失去同心努力的局面。非拉铁非教会有力量,老底嘉教会失去力量,根本原因也是爱心不同,对待福音的态度也不同。老底嘉教会把主关在门外,主在那里敲门。这个“门”怎么理解呢?门与救恩相关。主是羊的门,是救恩的门。老底嘉教会不在恩典中服侍,关起门自立门户,把福音变成宗派。《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主托付传福音的使命,也应许同在。老底嘉教会失去主同在,另立门户,主就被他们关在门外了。表明他们没有跟随主到营外,也不会在传福音上付代价,就偏离十字架救恩的道路。传福音失去整体火热,主就不会同在。非拉铁非教会有力量和权柄,在于爱心好。什么是爱心好?失去传福音的火热,爱心就不会好。爱心好,是爱弟兄,也爱世人。爱世人必然火热传福音给他们,爱心就真实。

“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你们若充充足足地有这几样,就必使你们在认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上不至于闲懒不结果子了。”(彼得后书 1:7-8 和合本)成熟的生命是爱神、爱弟兄、爱众人都不缺少的。根源在信心,在救恩认识稳固。宗教化则是表面爱神守律法,内心却失去爱心,传福音也冷淡。教会不传福音,爱神、爱人都会显出不实,也必然宗教化。福音是根源,对福音的态度是标相。传福音是否火热,这是教会是否复兴的一个明显标记。是否有爱心,传福音火热上显出教会的实际。非拉铁非教会爱心好,也必然体现在传福音上同心努力。

八、治理中看福音的要求

把激励人人传福音作为为治理的重要切入点,对教会建造和信徒生命牧养十分重要。进入聚会的慕道友和初信的,从一开始就被这个环境影响,不仅传讲救恩给他们,也让他们耳濡目染中看见信徒传福音是一件很平常也必须的事情。这对他们的成长带来的帮助是凭着肉体和理性思维无法知道的。让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走出去传福音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做的,对他们尽快跟上大众脚踪,是很有帮助的。长期不传福音,世俗化和宗教感会越来越强。其中宗教的自我使人灵性减退,世俗化的漫延使人犯罪无力悔改。走出去传福音,信徒面临十字架环境。天长日久坚持不懈,对生命的破碎以及心志的摆上是很必要的。没有逐渐摆上和受苦的心志,传福音也不可能长期坚持。看似要求不高的人人做一点,长期坚持,没有走十字架道路的心志,就无法做到。教会把人人传作为一个牧会切入点,益处远远不是这些。

信徒个人生命成长,养成传福音的习惯这个帮助是不能代替的。信徒生活行为的要求和个人灵修生活的习惯是必须有,但传福音习惯的养成,对生命成长也是不能少的。信徒一但失去传福音的负担和习惯,生命成长就不会健康。因为,一个人失去爱灵魂的心,在福音上冷淡了,他在教会生活中也必然缺少爱心。肉体软弱中,也更容易走向世俗化,受迷惑犯罪也会增多。

教会注重圣经知识的学习,注重神学和教义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但有了这些还远远不够。不能在传福音上同心,教会因为失去传福音的负担和力量,爱心冷淡。学习越多,骄傲就越发增加,肉体也会加重。久而久之,带来一系列无法克服的问题。

庄稼在地里熟了,一家人商量如何分工,如何使用器具,如何更有效的收割。商量来商量去,有了很好的办法,却不去地里收割,庄稼就会烂在地里。教会各样的真理教导,各样的神学培训都很多,却不去传福音,结果也是这样。庄稼没人收进仓里,就会饿肚子。不为福音辛劳,生命也会退后。知识多,生命不健康,纷争就多。牧养教会时轻看传福音,有知识学习,却不能带来生命的丰富。教会一但传福音冷淡了,主应许的“同在”也会失去。这个“同在”是不能少了整体传福音的。同在的恩典是信心的坚固、真理的稳固、生命的丰富、力量的刚强,爱心的真实。失去这些,教会不是偏离正路,就会变得有名无实。福音的要求,从教会荣耀神的根本要求来看,全体在传福音上的同心是必不可少的。

九、争战中显出“灵巧”和“驯良”

灵恩派和社会福音派、恩典福音派是不可能这样坚持传福音的。灵恩运动偏离福音,主要问题是追求所谓医治能力和别的而偏离十字架救恩的本质。他们对能力和医治效果有狂热追求,就不可能有这样不看果效传福音的心态。若是天长日久这样坚持,持这样错误观念就不能。这样的群体也不可能兼顾人人传救恩持续不停歇。社会福音派和恩典福音派也都是不能这样坚持的,他们因肉体泛滥,不单是传错误的福音,也纷争不断。

政治化倾向的群体,从福音的角度看,偏向于专注于某个层面的改变,专注于改变政治格局,希望这样带来传福音环境的改变。也希望通过制度改变来改变社会不公义现状。但福音的要求是面向未得救灵魂,而不是注重社会制度的改变,也不是追求社会公义为使命。福音只有一个目标,藉着见证耶稣基督使人信福音得救。不在传福音上专心,就会改变福音的要求,变成参杂世俗的不伦不类的做法。福音的能力不需要任何人理性的社会知识来帮助,福音只需要奉献的群体专心跟随主并竭力传福音给万民。于福音而言,世俗政治化倾向既是偏离,也是一种“急功近利”。本质是因缺少对福音大能的信心,才以社会运动和改良性质的方式来帮助福音。这个方式既失去了福音的真实公义,也失去了福音的圣洁。不仅不能帮助福音,反而拦阻教会专心传福音。

教会专心传悔改赦罪的道。面对社会逼迫时,才有力量持守传福音不退后,也能在这条道路持守真理不偏左右。信心也会加增。

2014年中国掀起“拆十”风潮,教会的应对显出失败。很多人竭力保护物质的十字架和教堂,却不能藉着这个运动看清福音的需要。拆毁的目的是指向福音,应对的得胜当在福音上兴起。可惜教会面对这次大的逼迫,在传福音上没有兴起,却继续着不温不火光景。

2018年实施新条例,大部分教会应对仍显出失败。一部分妥协投降而参加背叛教会原则的“登记”。一部分被打散,剩下的不登记也没有完全打散的教会,因传福音上退缩而显出惧怕。到2020年瘟疫爆发时,大部分教会在传福音上更是“退避三舍”显出惧怕。神虽然藉着瘟疫爆发带来艰难,仍存留着传福音兴旺的教会。但就整体而言,大部分教会陷入极大的荒凉。

面对这些环境,当教会始终持守整体传福音局面时,打击和艰难就成为得胜的恩典。有了人人传福音的坚持,取缔会所不仅不会带来损失,反而在打击面前传福音更加火热,聚会也增多。教会不在会所问题上过多耗费精力,在专心传福音上却更加同心。不仅聚会化整为零,传福音也更加多样化。当传福音遭遇越来越严厉的封锁时,社会面采取灵活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始终持守传福音,虽然受打击,神却保守一切平安。有了传福音的整体兴旺,管理部门对传福音无从封堵,对敏感问题也抓不到把柄。虽然会捏造,但因传福音同心,就不怕见证不好。若是因为传福音遭遇更严厉的打击,而不是因为别的倾向带来管教 ,教会的见证就能持守在为福音付代价的范围内,良心也就安稳。专心为福音承受打击,不带进社会性质的抗争。既能够更有力量面对逼迫不动摇,也能显出对环境的逼迫程度有真实看见,从而更加有智慧把福音传开。对比文革和现今,就能从逼迫程度的真实经历中有更智慧合理的应对。既不会夸大,也不会轻忽环境的真实度。既能看见真实,也能在环境中持守道路的纯正。

从传福音兴起,到不断的逼迫,到新条例打击,到瘟疫爆发,直到如今。因为传福音信心坚固并全体同心,每一次遭遇面前,主都带领教会在艰难中得胜有余,打击面前凯歌奏响。所有的拦阻,在同心传福音信心坚固的群体面前,都化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祝福。

瘟疫最艰难时期,教会传福音心志稳固。神就藉着这样的信心,不仅使教会在本地彰显见证的美好,也激励更多地区教会和肢体在福音上兴起。教会在瘟疫最艰难中,不是损失,却是丰富。不是走出去染病,而是在病毒肆虐的环境下传福音安然无恙。传福音的信心在,谁又能阻止主继续更大的工呢?

十、2022年,当更加同心为主福音

环境加重却与文革不同。文革是公开对信耶稣定罪。那时候信耶稣会被公开在审判为与人民对立,现在是公开不定罪却暗中围剿,并且藉着新条例处罚。新条例本质是敌基督信仰,特点却不是从信仰本身,而是从行政管理角度来定罪。不说你信耶稣有罪,却说你传耶稣的场所不对;不说你讲圣经有罪,却说你没有合法资格讲有罪;不说你聚会不对,却说你没有登记;不说神学书籍不对,却说你非法出版发行有罪;不说向神奉献有罪,却诬陷你非法涉及等等。

四十年的好处是许多人得救。群众对福音的态度,文革是阶级斗争,现在是文化抵触。打击的烈度而言,文革更厉害,现在传福音空间明显比文革时期大得多。这样的空间是耶稣的怜悯,也是教会传福音的机会。2022年往后,环境会越来越紧。从前信心软弱,后面就更难见证。教会因为长年传福音冷淡,后面的日子若不悔改兴起,光景也会更不好。

激励全体为基督福音兴起,现在是刻不容缓。这是福音的要求,也是教会弥补缺欠的需要。

分散聚会,持守传福音同心。面对任何逼迫,传福音不退后,这是得胜的道路。

主来的日子近了,抓紧时间传福音,为主和福音撇下一切,赏赐就大。

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人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母、儿女、田地,没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姐妹、母亲、儿女、田地,并且要受逼迫,在来世必得永生。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 (马可福音 10:29-31 和合本)